經歷了幾輪潮起潮落,華南區(qū)的老牌K12區(qū)域龍頭卓越教育又開始新一輪的突圍之路。

卓越教育的新一輪突圍

2018-05-09 07:35:34發(fā)布     來源:多知網    作者:黎珊  

  文| 黎珊

  經歷了幾輪潮起潮落,華南區(qū)的老牌K12區(qū)域龍頭卓越教育又開始新一輪的突圍之路。

  在線教育迅速發(fā)展,民促法落地,全國連鎖型品牌對三四線城市加深滲透——老品牌卓越如今身處的外部環(huán)境早已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曾經經歷了教培行業(yè)的草莽時代、應對了幾次“減負”潮的卓越,在新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,卓越正在籌謀新一輪改變。

  2017年,在成立20周年的時間點,卓越定下了“向未來生長”的戰(zhàn)略。不管是內部組織架構,還是外部產業(yè)鏈都有了新的布局。

  而關于卓越教育的故事,則始于20年前一次偶然的契機。這時,培訓機構還可以聘用公立校作為兼職老師進行授課的時候,在南方一所學校租用的一間教室里,三位創(chuàng)業(yè)者從食品行業(yè)跳入教培行業(yè),開始了新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。

(左起:唐俊膺、唐俊京、周貴

 廣州“最高”客單價、師資“換血”

  “我們開著跑車沖進了沙地里。”卓越教育副總裁周貴對筆者說。在食品行業(yè),唐俊膺、唐俊京、周貴三人經歷了大起大落,置身于“沒完沒了”三角債中,最后關閉了廠房,一齊回廣州。

  這一年,香港剛剛回歸。一天,在廣州的一家大排檔里,唐氏兄弟和周貴三人聽著香港的故事——香港某補習學校發(fā)展的風生水起,現金流情況好。實際上,當時,教培行業(yè)在大家眼里還是小不起眼的市場,而市場的參與者多是作坊式運營。

  唐、周三人都出自教師家庭,從小在學校長大,教培行業(yè)正是一個“沒有三角債”的行業(yè),是否可以一試?

  1997年,卓越教育誕生,定位初中,針對中等生做補習業(yè)務。唐、周三人在公辦校租用教室,回母校聘請老師。周貴回憶,10月28日拿到辦學許可證,12月2日第一期班開班,做語數外三科的期末復習,推出的產品是50元5次課,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招到了336個學生。

  到2002年,創(chuàng)業(yè)的“前債“已經還清,卓越發(fā)展出了30多位老師,每期近2000人次的學生。此時,在初中階段以外,卓越的輔導業(yè)務延伸至高中段。

  直到2006年,教培行業(yè)迎來了巨大的轉折點。

  新東方上市了。緊接著,巨人、學大、環(huán)球雅思紛紛融資。此時卓越的營收規(guī)模近2000萬元,每年保持著60-70%的復合增長率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卓越需要新的突破。

  思慮再三,他們選擇的破局點是——推出高價優(yōu)質的新產品,做差異化競爭。

  當廣州一般的培訓機構或個人工作坊一個學期的學費是150元時,卓越開出了廣州教培行業(yè)當時的“最高”客單價500元。這500元的課程包含了卓越自己研發(fā)的教材、講義,家長可以享受到定期的家訪服務,每學期卓越給家長開展匯報會。此時,廣州市面上,家長還沒見過這些服務。

  卓越還聘請了一大批任職過教研室、公立校領導或學科組長等的退休專家,在課堂中巡回全覆蓋聽課,給了家長更多“安全感”。

  這個時期,廣州每年新增100多家機構,根據《廣州年鑒2007》記載,2006年,廣州市各類民辦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1805所。當市面上充斥著不包含教研與服務的“150元”課程時,卓越的“500元”定價并沒有淪為高端小眾產品,卻被家長廣泛接受。

  所有的創(chuàng)新都伴隨著風險,但回頭來看,這次的改革為卓越后來的“大后臺+若干小前端”奠定了基礎,而且正趕在了產業(yè)升級的前夕,人員結構的整體升級,讓卓越獲得了抵御下一次市場沖擊的機會。

  “我們給老師更高的工資,也對老師進行了更嚴苛的考核?!敝苜F回憶道。

  為了支撐被廣州家長普遍認可的服務體系,卓越開始培養(yǎng)自己的專職老師,一支“專職+兼職”的師資隊伍也由此建立起來。老師薪酬根據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進行調整,所有的老師都需要對學生進行課后服務。

  期間,卓越開始有意識地降低兼職老師的比例,受到了來自前端的“阻力”——各分校的反饋是,一些兼職老師因無法接受,流失到其他機構。而校區(qū)考慮到眼前的招生問題,不肯使用專職老師上課。

  這幾年,卓越的復合增長率一直保持在了60%的水平。

  2008年后,“優(yōu)等生”的輔導市場崛起。曾經定位“中等生”的卓越也開始嘗試改變策略,爭奪“優(yōu)等生”市場。

  此前,卓越的課程安排是,每周給學生周日上午半天的課程,只鼓勵學生報名薄弱的2-3門學科,同時,推廣上偏向素質教育的親子類、運動類課程……這些在與高強度、全學科的課外輔導產品對比時,似乎并不被家長買單。

  為了對上“家長的胃口”,卓越做出一點妥協(xié)——將原有的60分鐘課程調整為80分鐘,并增加了分層式教學,推出了提高班、培優(yōu)班、尖子班等班型。

  有一個小插曲是,卓越的教育理念“培養(yǎng)成功素質,助力國家未來”。而在2017年,卓越成立20周年大會上,把 “成功”二字改回為“卓越”。

  而把“成功”重新改回“卓越”的背景是,中國高考制度正在發(fā)生自恢復高考后的最大一次變革。根據新高考的方向,卓越重拾素質教育道路,將素質類課程作為核心業(yè)務之一。

    被資本推出廣州

  如果不是風投找上門,卓越很可能偏安廣州。

  “A輪融資讓卓越打開了思路,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企業(yè)管理思路;而B輪融資對卓越提出了更多資本上的要求,讓卓越在各個方面更加規(guī)范。”周貴說。

  2007年,就在卓越準備大刀闊斧進行“師資改革”的之前,作為騰訊創(chuàng)始人之一的曾李青,在辭去了騰訊COO的職位之后,以德迅投資董事長的身份找到了卓越。

  彼時,新東方剛上市一年。卓越在廣州保持著40%-50%的增長,是否可以走出廣州,向全國性品牌發(fā)展。走出廣州,去到佛山。走出廣東省,在上海,卓越也是通過收購的方式,向當地注入自己辦學模式的培訓品牌。

  B輪融資,紅杉資本介入。增速的皮鞭抽打著卓越——增速要達到70%、80%。

  此時,卓越三位創(chuàng)始人的分工是,唐俊京負責整體運營與教學管理、唐俊膺負責省外市場的開拓、周貴負責深耕廣東市場。

  區(qū)域教育品牌走向全國,面臨著相似的擴張難題:當地市場容量有限,地域模式異地復制受限,各地教材、考綱、市場差異、用戶情況大有不同。

  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應每一個市場。

  唐俊京曾回憶,當初卓越走出去的時候,因為沒有標準化,發(fā)現挑戰(zhàn)非常大,去了一個地方就跟當地的小機構是一樣的,沒有任何優(yōu)勢。

  “有時候我們走得快了些,但感到質量有欠缺,就會把速度放下來,把質量提高后,再向前走。也有人曾建議我們先把規(guī)模做上去,但是這樣做團隊會感到很不踏實。另外,在創(chuàng)建卓越前,我們三個創(chuàng)始人經歷過失敗,我們對利潤等各方面的追逐會看得輕一些,所以踏踏實實做了10年才開始邁出廣州,不會太急功近利?!碧瓶【┰诮邮懿稍L時說。

    “向未來生長”:內化打磨“大后臺”,外部完善產業(yè)模式

  “向未來生長”是卓越2018年的戰(zhàn)略。

  2017年,卓越進行了一些創(chuàng)新嘗試,包括雙師課堂、牛師幫等。在卓越早期業(yè)務形成了三大事業(yè)部(優(yōu)學、英才、全日制)之外,卓越開始思考從“重”向“輕”轉型,并形成了標準化流程,也為To B的平臺輸出做好了準備。

  當K12領域各區(qū)域不斷加速發(fā)展下,“牛師幫”和“卓越雙師”也許是卓越的第二輪擴張利器。

  由卓越內部孵化的“牛師幫”是一套在線一對一教學系統(tǒng),在后端把老師的授課信息都集中在平臺上,把老師推向在前端。

  牛師幫CEO劉宇聰認為,個性化教育最應該堅持的基本定位是,線上課堂應該區(qū)別于線下并衍生出新的價值,教育機構在線上構建出新的產品形態(tài),牛師幫將老師及AI助教兩個角色都數據化,貫穿智能選師、課前智能測試、生動的課堂課件到課后智能推題過程。

  而在線下,卓越也開始了雙師布局,向三四線城市輸出自己的教學系統(tǒng)和內容。但是在策略上并非直營,而是開啟了加盟模式。

  卓越用雙師的方式向中小機構輸出 “技術+教研+營運”,包括標準化多學科教學、全過程系統(tǒng)學習、多媒體設備互動PK、云端大數據學生測評等服務內容。

  在對外輸出上,卓越的語數外三科目——卓越大語文、易啟說英語、雙師數學,目前已經開發(fā)出三至九年級課程,課堂上,學生使用智能答題器,大數據云平臺作為支持。

  外部產業(yè)升級的同時,卓越內部的組織架構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

  組織架構更強調扁平化,走“大后臺+若干小前端”路線。大后臺由IT部門負責,搭建主要系統(tǒng)、支援系統(tǒng)、管理系統(tǒng),信息部門成為若干小前端的沖鋒兵,小前端自成“阿米巴”組織,形成商業(yè)閉環(huán)體系,內部進行招生、教學、服務等轉換。

  當下,卓越的擴張更多是“內化式”的。在他們口中,常常提到的是“不斷打磨自身產品”、“提高效能”——或許,這些重復的話語正是卓越打磨新競爭力時的關鍵所在。(多知網 黎珊)